U盤啟動的歷史探秘
許多人認為,自啟動U盤是邪門怪道,不值一顧。此乃少見多怪也。何故?
20多年前,用軟盤直接啟動計算機是很常見的。那時的PC計算機,有效內存才有640KB,硬盤容量為10MB(中關村報價為1,700元/每塊)。2002年12月5日,德國天才工程師Klaus Knopper發布Knoppix Linux發行版,實現了在CD光盤上直接啟動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夢想,引起全球業界人士的極大關注。次年,2003年12月22日,澳大利亞人發布Puppy Linux 0.7.9版本,首次實現了從U盤直接啟動計算機。那時的U盤,容量很小,讀寫速度很慢,價格十分昂貴,因此,在當時使用U盤啟動計算機的實際意義并不很大。自2007年開始,U盤價格持續下跌,性能大幅提升,自啟動U盤日漸重要。到了2009年,幾乎所有的全球主流Linux發行版(24種)均采用了LiveCD/USB模式發行,出現了所謂的“Live浪潮”。
在2007年年初,國內有人主張Linux發行版要采用U盤載體。2009年12月8日,喀納斯自由軟件專賣店正式開業,專營自啟動U盤業務,容量4GB的自啟動U盤價格在80元人民幣左右。至此,國際上最先進的Linux發行版(中文定制版)低價位快速進入中國,讓“國產”Linux粉絲們目瞪口呆。
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是,高品質、高性能的U盤(物理載體)的供貨方多半在深圳市。一旦U盤的供貨渠道解決,自啟動U盤的批量生產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就容易形成。毫無疑問,只要U盤定價合理(比如,容量2GB的自啟動U盤定價在50元人民幣以內),市場需求是客觀存在的。
由于受到授權方式的限制,商業軟件無法從U盤啟動運行,自由軟件正好借此機會迅速地發展壯大起來。XP用戶仍然是XP用戶,但是,這并不妨礙XP用戶同時使用自啟動U盤(作為計算機配件),因為,用戶是計算機硬件的權利所有人,他有權使用任何手段運行自己的計算機。
Linux發行版存在程序bug,這是客觀事實,不必捂著蓋住,不好意思。昨天清晨,我遇到了一個GNOME桌面的大bug,使我不得而入(桌面操作系統),弄得博客短文也發不出去。后來,只得換一只U盤,把原來的Casper數據文件夾拷過來就是了。實際上,自啟動U盤的維護成本很低,交給喀納斯專賣店,三加五除二,一切輕易搞定。只需花費數十元人民幣,就能玩上(體驗一把)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Linux桌面操作系統,真夠刺激的,酷(Cool,爽快之意)!
(責任編輯:www.jzfdrjt.cn)